我在底层的生活
当专栏作家化身为女服务生
Nickel and Dimed
On (not) getting by in America
by Barbara Ehrenreich
林家瑄译
anobii 说:
『如果你想瞭解一個階級,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入他們』
盤踞Amazon商業類暢銷書榜長達十年
開啟「臥底報導」的先聲之作
有數百萬美國人一年到頭工作,只賺得低廉的薪水。一九九八年,芭芭拉.艾倫瑞克決加入他們。使她做出這個決定的原因是,那些叫人「改變人生」的言論, 這些說詞宣稱:只要有工作,不論是哪種,就能使你向更好的生活前進。但是,一個人如何能光靠六到七美金的時薪生存,更遑論成功?
為了找出答案,她頂著六十歲的身驅,從佛羅里達到緬因,再到明尼蘇達,芭芭拉先後當過女侍、旅館房務員、清潔女工、看護之家助手,以及沃爾瑪的售貨 員。她很快發現,沒有什麼工作是真的「不需要技巧」,即便是最底層的職業,也要求精神和體力上的龐大付出。她也同時學到:一份工作並不夠,如果你想要有個 安穩的小窩,就需要至少兩份工作。
我说:
看一看anobii上的书评
发现有很多写得蛮深入的
如果有兴趣知道更多的人可以去那边看一看
其中一位书友ella chou写的书评 我觉得有同感
因为我也在同一时期买了湯淺誠的《反貧困》
而且在去年把它看完了
对她的比较也有同感
她说:
“Ehrenreich這本書與湯淺誠的反貧困揭露同一事實,過去人們信奉「努力工作,必能出人頭地」的信念,於今已被摧毀,因為在當今的低薪環境裡,即使 努力打兩份工,也養不活自己,沒錢沒地方住,日本人住在網咖,而美國住在車子裡,或與親友或不熟識的人,共同分租一個狀況極糟的汽車旅館房間。美、日過去 都是富而強的國家,為什麼變窮了?讓他們的底層勞工竟過著如此悲慘的生活?我覺得這是資本主義過度發展的結果。”
然而这几天我在想
让我们从原点想起吧
工作无疑是为了维生
可是现在这样的状况 工作已经不足以维生
其实不止是大企业
连小店都是一样在削减成本竞争
前阵子有人问我关于刚接手的生意的店员的薪金问题
才发现原来人们可能是依市场平均薪金来评估应得薪金的
问题是这个店员已经做了十年
前老板每年给她加薪一成
而她在生意转手期间因为对老客户的认识也起了作用
另一个股东说她的薪金其实已经比普通店员高了
如果再这么加下去那么不是越来越高吗
我说 如果这个生意没有了她 那么会变成怎样
少了工作了十年的熟手 你不是要花更多的心力去维持生意
现在的年轻世代 如果家里还过得去的
其实已经不太稀罕这样长时间低薪金的工作了
(刚开始帮他们在网上贴兼职征聘启示时发现这个)
你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市场的平均值还是这个员工的价值上呢
你这个股东自己是从贫穷中走过来的
为什么却有这样的心态呢
如果提供给人家的是一份全职工作 占用了员工大部分的时间
为什么给人家一份吃不饱饿不死的薪金?
拿着这样的薪金 是在逼着人家离开还是找另一份兼职
我们希望员工有好的态度做好事情
可是我们有没有问过
员工离开了工作场所之后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啊
他的薪金能不能够让他在这个地方过着像样的生活呢?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觉得人们已经没有怜悯心了
也没有同理心了
这里的外籍家庭女佣清洁女佣很多很多
人们是怎样看她们的呢
如果能够选择
谁愿意生长在永无翻身的一天的贫穷里?
言归正传
这是一本我看得有点不耐烦的书
我希望她能用像《我们最幸福》里比较第三者的角度来写
这样读起来没有那么啰嗦 或许也比较中立
可是她那个时候去做”卧底”已经57岁了
这样的年纪愿意放弃身份优裕的生活去卧底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应该不能抱怨太多
有时也想说 或许英文版本的原文比较能让我接受吧
还有一点
一开始看的时候我一直把书翻来翻去找事情的年代
原来她去当卧底的时候是1998年
书本出版时大概是2001年
而台湾中文版则要等到2010年才出现
时间过了10年 很多事情也已经不同了吧
可是穷人还是在那深渊里挣扎吗
撇开所有的新科技新whatever不说
难道没有人觉得
以前 工作-> 维生
现在 工作却不足以维生
这样的现象很不合逻辑吗?
我们在站在自己的利益着眼点的同时
也忽略了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特点
我们不是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做着同样东西的机械啊
我们也有人性的需求需要被满足
这些不是最基本的吗
怎么好像越来越遥不可及了?
又想老豆
2 years ago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